段妍: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与经验启示

由: 发布 浏览:

    习近平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纵观中国共产党开辟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植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党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开创出的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系统梳理与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道路探索的历程与经验,对于坚持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发挥中国优势,确保党和国家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走什么路”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人一直探索与争论的问题。为回答这一问题,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前仆后继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并作出选择,即“走俄国人的路”。这是一条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又区别于封建专制主义的道路。意味着我们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通过革命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意味着我们要“以俄为师”,既积极寻求苏联共产党的支持与帮助,更要吸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1.“走俄国人的路”意味着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道路

  “走俄国人的路”是近代中国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选择。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内忧外患中,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幻想在不触动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师夷长技以制夷”,最终遭受失败;戊戌变法仅存在了百日时间,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以悲剧而告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黑暗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也没能实现中国人救亡与图强的理想。从器物到制度层面的全方位学习西方纷纷以失败而告终。

  就在中国人苦恼彷徨之时,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十月革命的胜利中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走俄国人的路不是随意、盲目的结果,而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世界不同道路比较分析,并深入研究与理性思考后作出的选择。在他们看来,“俄国革命起于一九一七年,惹起世人的注意,并非单是一国政治变更,实在是世界的革命,是平民阶级对资本阶级的战争”,中国人应按照俄国革命的道路求得中国社会的根本改造。毛泽东指出:“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逐步放弃对资本主义道路的幻想,开始将目光投向苏俄,接受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逐步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识到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借鉴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举行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地区起义,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这些起义大多失败了。事实证明,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的胜利,党迫切需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是中国人民革命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其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秋收起义失败后率领部队南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在坚持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过程中,论证了农村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历史已经证明,我们党开辟的这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是党坚持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重要成就。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毛泽东同志确实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得非常好,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但采取与十月革命不同的方式。”由此可见,“走俄国人的路”是指走十月革命的总道路,即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社会制度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在道路方向上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在道路的实现方式上,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拘泥于“走俄国人的路”的具体细节,而是遵循其基本精神,坚持了独立自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2.“走俄国人的路”意味着学习借鉴苏联的经验

  (1)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过程看,苏联共产党的帮助与指导发挥了重要作用。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派出以维经斯基为首的代表团来华,一方面向中国先进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实际情况以及苏俄国内各项政策。另一方面了解中国革命具体情况,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成立共产党组织。1920年8月,在维经斯基的帮助下,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随后,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发起和维经斯基等人的帮助下,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日本、法国等地相继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组织上的准备。经过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后,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2)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国际为中共早期政策制定和行动提供了重要指导。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于1922年通过《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正式成为国际共产党之中国支部。幼年时期的党,由于理论准备与实践经验不足,在一些问题上都受到了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的帮助与指导,借鉴了苏联的许多经验。1922年,党的二大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论述以及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补充提纲》,初步分析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大革命时期,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与推动下,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和联共(布)通过一系列指示,影响和推动了党的土地革命政纲的制定。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方针,提出“土地革命问题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中的中心问题”,并作出了《最近农民斗争的议决案》。1928年6月,党的六大在莫斯科近郊五一村召开,在苏联共产党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指导中国革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提出“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统一了全党在农村斗争和土地问题上的认识。

  (3)中国共产党吸收借鉴了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成功的经验。党的六大吸收借鉴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详细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内容。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吸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经验。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学习列宁在苏联建立苏维埃及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政权形式,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重要尝试,扩大了党和红色政权的重要影响,同时也为其后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军、治国理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之,在“走俄国人的路”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寻求共产国际(主要是苏联)的帮助。这种帮助使我们党独立自主处理中国革命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有些帮助与指示又因不了解中国具体国情,缺乏革命斗争经验而对中国革命造成很大的损失。这也告诉我们,必须探索适合自身的革命道路。正是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不断积累独立自主的能力,并将其作为指导中国革命的一项重要原则,使中国革命道路逐渐明晰,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苏联模式的弊端以及我国基本国情的特殊性,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我国开始强调“以苏为鉴”“学会自己走路”,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开始积极探索,取得一定成就。但遗憾的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历了曲折。

  1.“学会自己走路”意味着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如何进行建设,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既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又缺乏鲜活的实践经验。对此,毛泽东曾提出“要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以苏为师,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是国内国际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国内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设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另一方面,从国际环境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逐步形成以美苏相互对峙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进行遏制和孤立,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这一时期,苏联对华提供了经济技术援助,对维护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

  然而,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暴露出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缺点与错误,如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农轻重三者比例失衡、中央高度集权等。在中国国内,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新建立起的生产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伴随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逐渐暴露出问题。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深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启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首先,中国共产党对苏联经验进行了深刻反思。毛泽东指出:“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因此,对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不从之”。其次,毛泽东强调,“任何外国的经验,只能作参考,不能当作教条。一定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的具体情况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提出全党要认真吸取和总结苏联经验教训,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后,刘少奇在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从强调苏联是我们“最好的先生”到“学会自己走路”,在反思苏联经验的过程中,针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迈出了独立自主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一步。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1956年,毛泽东对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部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深刻总结“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向何处去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

  (1)经济方面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第一,在以重工业为主的基础上增加农业、轻工业投资比重,以此保障人民生活资料的需要,为重工业积累资金。第二,平衡好工业发展布局,既更多地利用沿海工业,又大力发展内地工业。毛泽东科学评估国际形势,认为战争暂时不会发生,要以积极态度发展沿海工业,同时以此支持、发展内地工业。第三,适当降低军政费用,以便抽出更多的资金,为国防建设提供更多的经济保障。第四,处理好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逐步改进工人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争取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第五,在坚持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2)政治方面提出发扬民主,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以苏为鉴”,扩大党内民主,克服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毛泽东提出要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他强调,“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他提出,要倾听不同的声音,加强对自身的监督。同时,提出改革党和国家政治体制。党的八大提出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设想,坚持发挥人大代表监督作用。

  (3)思想文化方面,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还提出科学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团结知识分子,坚持用而不疑,疑而不用。鼓励党内外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此外,在党的建设、外交、国防、民族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这些探索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遗憾的是,上述积极探索并未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党的八大以后,党内取得的共识有的发生动摇、有的则被否定,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了曲折。这些曲折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社会主义认识不全面等存在密切关系。党在八大前后提出过许多有益的理论并进行了积极实践,但总体而言,多数是对苏联模式的修补,未对苏联模式进行深刻反思与根本性变革。如经济方面,虽提出运用价值规律发展经济,但同时也强调起决定作用的是“计划”。这表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并未跳出计划经济基本框架。同时,对苏联经验缺乏具体分析,脱离中国实际。如1956年《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1957年《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宣言》以及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苏论战等,存在把苏联革命和建设经验上升到普遍规律的倾向,不遵从者即被视为背叛社会主义道路的修正主义者。但从实际来看,把部分特殊性规律上升为普遍性规律是不妥当的,严重束缚了对适合本国国情道路的探索。此后,毛泽东对阶级斗争形势判断出现失误,认为阶级矛盾仍然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偏离正确轨道。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欲及时纠正错误。但很快被中苏论战打断,直至发生“文化大革命”。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诸多有益成果。虽经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理论成果与重要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础与经验。

三、“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性认识,成功开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走自己的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道路问题是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解决和回答的首要问题。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走自己的路,既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也是适应时代要求、实现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条道路的开创与探索,证明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实际、坚持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彰显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

  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是对历史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是走自己的路的正确方法与途径。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标准,走自己的路就是强调不要模仿别人的路,打破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限制,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方法论的视角看,走自己的路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1984年,邓小平指出:“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也就是说,我们道路探索的方向是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这一道路的依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从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又要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具体地分析中国国情,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20世纪90 年代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走自己的路”的认识更加深刻,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改革开放问题过程中,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不能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经验。江泽民指出:“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迈向21世纪,胡锦涛强调,“要敢于和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条件结合起来,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可见,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我国实际出发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与具体实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正确理论指导。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道路探索,我们清楚地看到,在道路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这是我们党对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探索历程的深刻总结,在此基础上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具体实际中,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走自己的路,要坚持独立自主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

  一般而言,独立自主就是在实践中独立地探索事物发展规律,依靠自身力量自主地解决具体问题。走自己的路,本身就是独立自主的体现,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改革开放之初,在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一种以中国为基点的自觉与清醒,坚持以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与方法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以及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1982年,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他强调,既要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又要坚持平等互利,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的泛滥。由此可知,走自己的路,不是走封闭僵化之路,而是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相统一,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依照本国、本民族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情况,依靠自身的力量确定发展目标与方向,进而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面向21世纪,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独立自主精神,正确处理独立自主同对外开放、自力更生的关系。江泽民指出:“中国人民把独立自主当作立国之本。中国既不能照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也不能硬搬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而必须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面对开放可能带来的严峻挑战,在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对外商企业的引导和监管,加强防范工作,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同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实施内外联动,把加快国家经济发展建立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引导组织我国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中央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坚持独立自主的重要性。胡锦涛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必须始终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我国内部事务。综上,中国共产党走出的这条独立自主之路,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之路,而是在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进程中经受各种风险挑战,坚持中国道路不动摇。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成功开辟并取得巨大成就,彰显正确性、必然性和优越性,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来谋划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入新时代,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必将对人类文明作出重要而独特的贡献。

  1.走自己的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就要坚决反对那些试图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习近平指出:“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国内外一些势力总是试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污名化”。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自己的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是搞所谓“资本社会主义”或者“民主社会主义”。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方法论,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力量,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探索而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光明的发展前景,离开了科学社会主义,要么回到封闭僵化的老路上,要么走到改旗易帜的邪路上。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就要保持战略定力。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如果没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就容易出现信仰动摇、政治上迷失方向的问题,容易随波逐流,行动上摇摆不定。因此,必须始终保持强大战略定力,坚定理想信念,从历史发展与当代现实的结合中,持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习近平指出:“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回看走过的路,道路自信孕育并成长于中国共产党对道路的选择、开辟和拓展中,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100多年的实践中,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社会主义方向,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并最终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比较别人的路,道路自信源于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道路的鲜明对比。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不同,中国对内坚持科学发展、对外主张和平发展,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在发展方式与制度安排上实现了创新和超越。远眺前行的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筑牢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历史与实践深刻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远。我们必须始终坚定道路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好我们自己的路。

  2.走自己的路,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在持续探索与不断创新中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开创的文明形态,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也是世界文明的崭新形态,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示范与引领。

  坚持走自己的路,成功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相结合、相统一,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实践形态上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走出的现代化新路,既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世界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性;又不同于人类过往的文明形态,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习近平强调:“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由此可见,这条道路始终坚持全面性与协调性的有机统一,着力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并且致力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日益彰显出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基本特质,科学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优越性与生机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从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与发展来看,现代化的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各国的历史条件、现实国情不同,决定了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突破与超越,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是唯一现代化模式的固有逻辑,必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落后局面、解决自身现代化问题提供新的道路选择。此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彰显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担当。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到合力应对气候变化,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到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中国力量,基于对文明多样性的尊重与保护,中国走出了一条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世界各国共同繁荣进步的现代化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五、经验启示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实践中,从“走俄国人的路”到“学会自己走路”,再到“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转变过程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守正创新、文明根基与胸怀天下,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结论与宝贵经验。

  1.坚持独立自主,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

  探索中国道路,坚持独立自主、对他国经验有选择性地学习借鉴而非照抄照搬,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得出的宝贵经验。一方面,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党逐渐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坚持依据具体实际制定本国政策策略,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做主、自己来处理,这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独立自主的方法论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并非拒绝一切援助、闭关自守。中国在探索走自己的路的过程中也曾接受苏联一定程度的有益帮助。在坚持独立自主重要原则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进行对外开放、学习借鉴而非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另一方面,有选择性地学习借鉴别国经验是中国共产党道路探索的宝贵经验。邓小平曾指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探索“走俄国人的路”的过程中,曾因照抄照搬苏联城市暴动的武装斗争方式而使得革命遭受曲折;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我们在找寻“走自己的路”的过程中也曾因试图照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而使得经济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对他国经验不能照抄照搬,也并不意味着全部排斥拒绝,而要根据中国国情有选择性地学习借鉴优秀经验来发展自己。例如,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选择性学习借鉴日、德等国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选择性学习借鉴新加坡关于反腐倡廉、开发区建设方面的经验等,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但这种学习借鉴必须始终以独立自主为前提和基础。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2.坚持守正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道路探索过程中,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守正创新,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坚持的重要思想原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伟大梦想而顽强奋斗的生动体现。守正创新,即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中国道路之新。一方面,在从“走俄国人的路”到“学会自己走路”的转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创中国革命道路之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斗争、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等基本理论,并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内无民主制度、外无民族独立,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广大农村深受多重压迫等具体国情,探索形成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在这条道路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另一方面,在从“学会自己走路”到“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转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新。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并结合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状况与具体国情及时代特点,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超越了以往各种现代化发展模式,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坚持守正创新,从解决中国社会主要问题、主要矛盾出发,坚守正道,开拓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发展道路进程中的宝贵经验。

  3.坚持文明根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相结合

  选择走什么样的道路,是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而道路的选择除依据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具体国情等,还与生活在其中的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息息相关。中国人民对道路选择的根基在于中华文明。在道路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文明根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相结合,激活中华民族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一方面,坚持中华文明根基蕴含于中国道路的选择及坚守之中。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的一个没有断流、延续至今的古文明,具有西方文明所没有的包容性与共享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与发展深受中华文明的滋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的道路是和平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凸显了中华文明中以“和”为本的宇宙观、“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世界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观等,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根基。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华传统的“实事求是”“民为邦本”“小康社会”等思想进行创新与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借助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指明正确方向,提供方法论指导,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行观、天人观、价值观,以古老的中华文明智慧开启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4.坚持胸怀天下,走自己的路是走世界文明大道

  在道路探索过程中,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走世界文明大道。从国际主义到“一带一路”,从全世界人民大团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文明交流互鉴,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一方面,在从“走俄国人的路”到“学会自己走路”转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积极推动国际团结,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中,与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和道义等方面互相援助、互相支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实现全世界人民大团结。1953年12月,在处理中国同印度的关系时,周恩来首次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这一原则在1954年6月的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得到重申确认。1959年3月,毛泽东在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共产党领导人的谈话中提道:“中国的事业是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一部分。我们要团结成一体,全世界人民要大团结。”这表明了中国的事业与其他国家共产党进行的事业都是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充分显示出中国走的路是国际主义的路,不是走自己的独木桥,为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平等公正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从“学会自己走路”到“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转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大道不孤,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世界视野,深化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定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之路;在经济上,坚持走包容普惠、互利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之路;在文化上,尊重和保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发展、协同共生、携手前行,以文明交流互鉴超越文明隔阂冲突,坚定走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交流互鉴之路。总之,百年来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趋势与格局,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国人民福祉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简介:段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1期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