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形成原因、特征表现及现实价值

由: 发布 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100年艰苦卓绝的非凡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党的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并指出它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公报又指出,百年奋斗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应当说,“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近年来学界首倡提出并为党中央所认可肯定的概念。自这一概念产生以来,学界相关研究逐渐兴起,但就目前来看,对其成因、特征及价值等的研究仍然不足。因此,本文将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形成原因、特征表现和现实价值作进一步探讨。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形成原因

  毛泽东曾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历经百年,之所以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与各种精神力量的支撑是绝对分不开的。那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百年间形成如此多的伟大精神,并构筑起一个“精神谱系”?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第一,中华民族葆有的传统精神和优秀文化基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历经5000多年的风风雨雨,有文字记载的文明绵延不绝,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始终传承。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几千年而生生不息,是与其葆有的传统精神和优秀文化基因分不开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历史典故,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体现,展现了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等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内涵。与此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优秀的文化基因,包括崇尚气节、爱国主义、团结统一、人本意识等,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身上延续和传承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宝贵的价值和突出的作用,且“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应当说,这些融入中华民族血液和骨髓里的优秀文化基因和传统精神,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就会孕育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样的新形态。

  第二,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决定性“催化剂”。马克思主义是以实现全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人民的最根本利益。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密同时也是最具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它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一诞生便发挥出无穷的力量。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中华儿女积极探索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经过反复比较和实践印证,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的。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党要求其党组织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其党员个体始终具有坚强坚定的党性,体现人民性,而具有这种特性的党员,其外在就会显现一种极强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包括坚定的信念、刚强的意志、顽强的斗志、严格的自律等。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信仰如同“催化剂”,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使得无数党员具备了“非同一般”的精神力量,从而铸就了党的百年辉煌。这种精神力量,其集合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第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出磨难实现复兴的迫切愿望,是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生动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欺凌之苦,国家领土完整不断受到侵犯,主权行使难以得到保证,经济命脉被外国列强控制。中华民族在鸦片战争之后所处的境地之悲惨,对比其过去几千年间居于世界前列之辉煌,促使中国人民产生了走出磨难、实现民族复兴的迫切愿望。实践证明,越是身处困难挫折之中、重压之下,人的精神力量迸发得越是强烈,而只有在精神力量的支撑下,人才能走出逆境。可以说,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不断克服困难取得辉煌成就,是与其一直具有这种精神力量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探寻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作出了极大的牺牲,经历了无穷的磨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世界上没有其他政党像我们党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

  第四,党的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是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具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例如革命时期形成了将支部建在连上、军队中设政委等制度。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才会士气高涨,战士们在战场上才能始终冲锋在前,英勇杀敌。与此同时,党以党员干部为对象建立了完整的学习教育培训体系。正是在开展好历次党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和各级党校对党员干部不断做好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党员的党性修养、个人觉悟和各方面能力才得到了不断加强和提升,党员干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才更有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攻坚克难”,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来讲,它能够荡涤人的心灵,清除各种私心贪欲,使人更具英勇斗志和无私品格,更加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明确规定,“盟员的条件”之一是“具有革命毅力和宣传热情”。革命毅力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加强,而“宣传热情”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应当说,正是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传统优势,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产生提供了重要保证。

  第五,党成立以来一大批党员先进分子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产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稳定介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说到底是由人物在背后支撑的,也就是说,各方面的精神是有各自的载体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涌现出“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这些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就是谱系中各精神的核心载体。精神是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互相“感染”和传递的。每当我们听到这些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的名字和事迹时,就会感到自豪,充满敬意,并且涌起向他们学习的冲动。而与他们处于同时代的人亦是如此。学习效仿先进人物是人性的优点,而当这样的人物越多,氛围越浓厚,“感染”传递的概率就越大,形成精神力量、产生革命精神的可能性也越大。以雷锋为例:当时雷锋积极向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及身边的前辈、同事、朋友学习,正是在他们的影响和激励下,才会有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事迹发生,才会形成雷锋精神;而正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才有千千万万个“雷锋式人物”的产生。时至今日,北京冬奥会期间活跃在各个运动场馆及交通站点、疫情期间活跃在抗疫一线的志愿者,都是当代的“活雷锋”。正是有了一大批党员先进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存在,才会不断地产生中国共产党人的各种精神,并最终形成一个谱系。

  第六,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赓续精神血脉高度重视,正式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一命题。综合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贡献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提起和论述了很多过去已经形成了的精神,包括沂蒙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在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涉及精神的文稿就有20余篇。有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其内涵进行了新的归纳,如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将改革开放精神进一步概括为“十个坚持”。二是明确提出和阐述了新时代以来的一些精神,如伟大抗疫精神、丝路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三牛”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三是在党的正式文献和讲话中明确提出和使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一概念。在提出和论述了各种精神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概念的正式提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如前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都使用了这一概念。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特征表现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由一个个鲜明且具体的历史和实践“坐标”所组成的,就如一串串珍珠般光彩夺目。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所以如此有魅力,源于其在外在形态、内在特质、价值选择等方面所体现出的鲜明特征。

  1.外在形态上的主要特征

  第一,从其个体组成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体系性。谱系就是“从同一个源头生成,繁衍扩展,形成的一个庞大系统”。水有源而树有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年前,我们党的先驱们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之后,我们党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精神,而如果追溯其“源起”的话,都要追溯到伟大建党精神。这是因为,伟大建党精神内在“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为精神谱系提供了普遍原理,规定了思想内核”。建党以来各种精神层出不穷、绵延不断,未来也还会在既有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其缘由就在于作为“根系”或称“母体”的伟大建党精神强健有力。

  第二,从其产生时间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前后相继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形成了红船精神(1921)、井冈山精神(1927)、苏区精神(1930)、长征精神(1934)、延安精神(1935)、西柏坡精神(1948)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孕育了抗美援朝精神(1950)、大庆精神(1959)、雷锋精神(1963)、“两弹一星”精神(1964)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1978)、抗洪精神(1998)、抗击非典精神(2003)、抗震救灾精神(2008)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强调的有丝路精神(2013)、工匠精神(2016)、脱贫攻坚精神(2020)等。以上列举的各种精神,覆盖了党史百年的四个历史时期,体现了前后相继性和绵延性。

  第三,从其涉及领域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全面性。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科技、生态等方方面面。如政治领域有红船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等;经济领域有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文化领域有乌兰牧骑精神、莫高精神等;军事领域有好八连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中国维和精神等;科技领域有科学家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生态文明领域有右玉精神、塞罕坝精神等;外交领域有丝路精神、援外医疗队精神等。其中有些精神是跨领域的,如兵团精神可归入军事领域,也可归入经济领域。  第四,从其涉及行业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多样性。从行业来看,红旗渠精神主要源自水利行业,抗击非典精神、抗疫精神、援外医疗队精神主要源自卫生医疗防疫部门,女排精神、奥运精神源自体育运动行业,而乌兰牧骑精神源自文艺界,“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源自军工行业,科学家精神源自科学界,西迁精神源自高校,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源自石化系统,青藏铁路精神、坦赞铁路精神源自铁路系统,莫高精神源自文博行业,大寨精神源自农业,等等。

  第五,从其地域起源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广泛性。其地域起源不仅涵盖了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较多省份,也覆盖了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伟大建党精神涉及上海、北京、浙江等,沂蒙精神源自山东,吕梁精神源自山西,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源自河南,照金精神源自陕西,雨花烈士精神源自江苏,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源自江西、福建等,琼崖革命精神源自海南,抗联精神源自东北三省,长征精神直接涉及中西部14个省份,而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源自西藏,胡杨精神、兵团精神源自新疆,蒙古马精神、乌兰牧骑精神源自内蒙古,红岩精神源自重庆。

  第六,从其命名形式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丰富性。精神谱系涉及人物、地域、时间、会议、重大事件、组织形态、项目名称等多种主体,因此,其命名形式具有多样性。具体来说,以英雄人物命名的有张思德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以集体人物群像命名的有雨花烈士精神、延安“五老”精神、劳模精神、企业家精神;以时间命名的有五四精神、二七精神;以历史地点命名的有井冈山精神、大别山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浦东精神、塞罕坝精神等;以历史事件命名的有北京奥运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以会议命名的有红船精神、遵义会议精神;以组织形态命名的有好八连精神、乌兰牧骑精神等;以项目名称命名的有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等等。

  2.内在实质上的主要特征

  第一,忠诚之“守”。对党忠诚,是一名党员最基本的要求。党的一大纲领明确规定,入党的前提条件是“凡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党员的人”。入党誓言也明确强调,要对党忠诚,保守党的秘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儿女和英雄模范都是对党忠诚的典范。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在部队被打散后化妆为乞丐,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找到党组织。1948年6月,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竹筠始终坚贞不屈,决不背叛党组织。开山岛民兵哨所的王继才夫妇,30多年与海风为友,与孤独相伴,为国坚守孤岛……他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始终如一的忠诚。

  第二,信念之“毅”。理想信念坚毅,就会在面对苦难艰险时始终一往无前。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我们之所以能战胜困难使革命取得胜利,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在敌人的刑场上慷慨陈词:“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方志敏在最后牺牲前,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誓言:“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夏明翰在临刑前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朱德舍弃旧军官的优厚待遇,千里寻党。他们这么做,缘由也在于对共产主义的坚贞信念。

  第三,奋斗之“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是艰辛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无数共产党人不遗余力的奋斗是分不开的。铁人王进喜,“人拉肩扛”“端水打井”“带伤跳泥浆池压井喷”三个经典故事,充分体现了铁人精神中的忘我拼搏精神;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几代人在黄沙遮天蔽日的荒漠沙地奋斗,实现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传奇;山西省右玉县历任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干,最终带领全县的干部群众将不毛之地改造成“塞上绿洲”,诠释了艰苦奋斗、久久为功的右玉精神。

  第四,奉献之“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共产党人的重要精神特质。开国将军甘祖昌在新中国成立后解甲归田,回老家当起了农民。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他像打仗一样豁出命来干,带领乡亲们建水库、修渠道,改良农田,硬是把“光头山”改造成了丰收岭。临终之际,仍说要拿出自己工资买农药买化肥。“时代楷模”张桂梅,放弃大城市的优越工作条件,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帮助数千名山区女孩改变命运,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体现了坚忍执着、为民奉献的大爱情怀。无数的共产党人,正如彭士禄所言:“只要祖国需要,我愿奉献一切。”

  第五,求是之“实”。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思想路线。遵义会议堪称实事求是的历史典范,无论是之前在湘江战役损失惨重后及时调整行军路线,还是对五次反“围剿”以来历史的及时总结,或是对红军进一步采取军事行动的谋划部署,或是在对犯错误同志的批评包括对曾经被错误处理的同志的重新起用,无不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小岗村的村民在改革开放初期按下了“18个红手印”,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包干”。打更多的粮食,填饱自己的肚子,这是村民们当时最实事求是的想法。

  第六,为民之“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34年11月发生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的“半条被子”的故事,就是长征精神中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在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投入到精准帮扶中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一个人不管是什么身份,只要得了新冠肺炎,都能接受免费救治,无论年龄再大、病情再重,都不会被放弃。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第七,创新之“巧”。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也蕴含着注重创新的特质。敢闯敢试、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使得昔日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如今崛起为国际化现代化的创新之城,显现了特区精神的底色。“嫦娥四号”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创新与开放创新,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器在月球背面巡视探测,率先在月球背面印上了中国的足迹,实现了中国人的探月梦想。在探月工程中,我们实现了多项创新,填补了很多国际国内空白,为把我国建设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价值选择上的主要特征

  第一,在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时,选择舍生忘死。在抗日战争时期,杨靖宇、左权、赵尚志、彭雪枫等一大批抗日将领,东北抗日联军“八女投江”战士、八路军的“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的“刘老庄连”等众多的英雄群体,为民族大义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奋力堵枪眼,邱少云忍痛任火烧。正是有了这些英雄的“舍生忘死”,我们才得以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和平时期,同样有另外一种“舍生忘死”。1962年冬,焦裕禄受党的委派来到兰考县,为了早日战胜自然灾害,他强忍病痛的折磨坚持工作,身先士卒冲在一线,直至病逝。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曾写道,“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道出了英雄烈士们牺牲的价值。

  第二,在面对义与利的考验时,选择舍利取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在义与利面前,无数共产党人选择了舍利取义。叶挺被俘后,受到了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但是他毫不动摇,在《囚歌》中写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表现了伟大的气节,抒发了为革命献身的豪情壮志。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引诱,方志敏则坦言:“朝三暮四,没有气节的人,我是不能做的……我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1933年4月,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黄励在上海被捕。在法庭上,面对叛徒的指认和法官的劝降,她坚定地说:共产党人正是为了自由和解放全人类而起来革命,为了这一目的,“我们可以用生命去换取”。

  第三,在面对得与失的考验时,选择舍“小家”顾“大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无数家庭舍弃了自己的“小家”。沂蒙山根据地总共420万人口,当时有120余万人拥军支前,21万余人先后参军参战,10余万人英勇牺牲。在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日寇,男女老少齐动员。当时北京密云有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将自己的丈夫和5个孩子全部送上前线,他们全都战死沙场。新中国成立后,为研制原子弹、氢弹,邓稼先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20余年不能与家人相聚,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们之所以能如此,正如雷锋在日记中所写的,是因为心有“大我”,才能牺牲“小我”。

  第四,在面对奋进与守成的选择时,选择不断超越、苦干实干。在困难面前,有人选择奋进,有人选择退缩,而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的是不断超越、苦干实干。延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党中央制定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令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359旅官兵受遣来到荒无人烟的南泥湾,硬是把一个曾经的“烂泥湾”改造成“陕北好江南”,形成了南泥湾精神。1960年起,河南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历经十年艰苦奋战,在太行山悬崖上硬是凿出一条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建造了“人间奇迹”红旗渠,解决了数十万人的吃水和数十万亩耕地的灌溉问题,造就了红旗渠精神。

  第五,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体现的是超凡的意志力、坚忍力和自制力。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水、急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攻占腊子口,经过万千血战,历尽重重险阻,受尽无数磨难,最终取得长征胜利,靠的就是超凡的意志力、坚忍力和自制力。抗美援朝战争中,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下,身穿两层单衣的志愿军战士饮冰卧雪;八名志愿军战士在被美军围困的防炮洞里,整整七天没喝到一口水,却仍互相推让一个苹果;大庆油田会战中,“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逆行武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些惊人壮举,靠的也是超凡的意志力、坚忍力和自制力。

  第六,在道德准则上,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明大德、守公德及严私德。“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也展示了鲜明的道德准则,这包括明大德、守公德及严私德。明大德,就是“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勇猛无前。李大钊、方志敏、恽代英、夏明翰、澎湃、刘胡兰、江竹筠等,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诠释了什么是明大德。守公德,就是“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张思德、雷锋、焦裕禄、甘祖昌、王杰、孔繁森、郭明义、黄文秀等,都是守公德的模范。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中央苏区干部自带干粮办公,穿着草鞋干革命;周恩来总理一生艰苦朴素,就是严私德的体现。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现实价值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突出的价值,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不仅在过去发挥了极大的价值和作用,今后仍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其价值,充分发挥其作用。

  1.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方面,具有“强魄铸魂”的作用

  截至2021年6月5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已有9514.8万名,基层组织已有486.4万个。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大党。那么,对于这样一个大党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一个大党的优势。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宣传弘扬党的各种精神,某种程度上也是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上“强魄铸魂”的作用和价值。首先,通过革命精神的宣传和熏陶,能使党员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经受精神伟力的洗礼,感受背后的人和事迹,党员会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具备任何其他政治力量和个人都无法比拟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其次,通过革命精神的宣传和熏陶,能够促使党员形成爱党敬党坚定跟党走的自觉。无数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演绎的精神力量和对党的忠诚,能够使党员产生一种极大的“共鸣”,进而产生一种行动上的自觉。最后,通过革命精神的宣传和熏陶,也能增强党员干部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李大钊说过:“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会“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必须得“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艰难险阻,这就需要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来团结人心,凝聚力量。

  2.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方面,具有“固本培元”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它拥有科学理论指导,有着远大理想、严密组织、严明纪律,有着许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勇于自我革命,坚持与时俱进,具有强大的纠错能力,这些优势都决定了其具有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是与其先进性分不开的。那么,如何体现和保持这种先进性呢?使每一个党员个体保持一种精神力量是重要标志和途径。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上就有一股不屈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可以说,党员身上这种精神存,则党的先进性存;党员身上这种精神失,则党的先进性失。长期执政有可能产生精神懈怠,外界诱惑有可能带来各种挑战,这些都可能威胁到党的先进性。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发挥先进模范示范引领作用等方法,继承发扬党在各方面的优良传统,使全体共产党员能够继续传承革命精神和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在确保中国共产党先进性永不丧失方面,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

  3.在涵养净化政治生态方面,具有“涤污荡浊”的作用

  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涵养政治生态具有重要关系。在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内容实质进行宣传阐释的过程中,在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背后故事进行讲述的过程中,通过革命英雄先烈们身上的正气、所体现的良好的作风、高风亮节的行为对党员同志的“照射”,使得党员身上也“感染”到他们的精神气质和力量,从而对外界的各种诱惑产生“免疫力”,对危害政治生态的行为产生一种抵制作用。由此来说,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涵养净化政治生态方面,的确具有一种“涤污荡浊”的作用。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工作时指出,“要用延安精神净化政治生态”。我们以之为例。延安精神背后蕴含有许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故事,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住的是简陋的窑洞,穿的是打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很简单的饭菜。我们通过对这些领袖故事的讲述和宣传,使党员们记住和传承这种精神,进而形成一种自律和自觉,涵养优良的党风和政治生态就有了基础。又如,在红军长征时期,我们党特别注重团结,提出一切服从中国革命大局,把各路红军的团结作为一项重要的纪律,通过团结产生凝聚力、战斗力。今天,我们对这方面长征精神内涵反复宣传,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就会促使各级领导班子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形成一种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氛围,也促使他们在选人用人、提拔干部时以是否有利于党的事业为标准。

  4.在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方面,具有“立德树人”的作用

  培养好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是党的事业不断得到传承的根本保证。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是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强调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2021年3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必须立志做对党忠诚、理论联系实际、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开展自我批评、敢于斗争、艰苦奋斗等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显然,其出发点也在于传承红色基因。如前所述,包括伟大建党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蕴含着鲜明和丰富的红色基因。如果我们仔细深入地去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就会感受到先辈英烈们崇高品格和境界,感受到我们党的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精神作风,感悟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什么会具有那么大的前进动力以及感召力。因此,让青少年多读红色书籍、看红色电影,在红色场馆中切身感受红色精神;让年轻党员干部多掌握精神谱系,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人物,接受其熏陶“感染”,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这将会激发他们报效党和国家,沿着革命先烈们的足迹,完成革命先烈们未竟的事业的雄心和愿望,从而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

  5.在树立社会新风正气方面,具有“引领促进”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必须树立整个社会的良好的新风正气。在全社会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扩大精神辐射力,有利于树立新风正气。如前所述,在全党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有利于涵养政治生态,而政治生态、党风建设则直接会影响社会风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政治生态好,干部队伍就会风清气正、心齐气顺,社会风气就会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而如果“政治生态不好,各种歪风邪气就会冒出来”。通过加大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宣传来“引领促进”社会风气,抵御抵制社会上的邪风歪风不正之风,是理想的途径。首先,我们通过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宣传氛围,通过电视剧、电影及融媒体的多维展示,讲述各种精神背后的故事,起到一种宣传的正向引导效应和作用。另外,就是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党对国家、民族及人民的赤诚奉献,一方面是通过推动中国历史发展变革的伟大成就去体现,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无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去展现。党员是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的,他们会影响身边的人。如黄大发这样“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基层党支部书记,新时代在脱贫攻坚一线挥洒汗水、无私奉献的党员干部之优秀代表,在抗震抗洪救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冲锋在前的解放军战士,他们身上的精神力量是普通人民群众都能直接感知的,这无疑会对树立社会新风正气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领作用。

  6.在促进经济生产发展方面,具有“激发动力”的作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是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早在2004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曾撰文指出:“良好的精神状态,能极大地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历史实践也证明,在经济生产领域,党的伟大精神是具有极大“激发动力”作用的。例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大庆石油工人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激励下,产生了冲天的豪情,从而在原油生产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深圳特区建设过程中,在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拓荒牛精神鼓舞下,造就了深圳速度,使深圳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时代,我们应当继续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以此来激发劳动者创新创业的动力。这是因为,革命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创业的精神,革命先辈们建党前后以及为了建立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做出的努力、付出的牺牲与取得的成就,对于任何一种创新创业和生产发展都有激励作用。新时代,我国在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也需要精神动力的支撑,特别是在攻克一些“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更需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应当弘扬这方面的精神,以培育我们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热忱,从而产生更大的工作生产效率和确保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者简介:刘海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2期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