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兴: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
自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世界上系列国家先后以不同方式走上了现代化发展道路。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形态,中国现代化属于后发“外源型”,它在反映世界现代化普遍规律的同时,更具有东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逻辑。在“普遍规律”的意义上,中国现代化发展鲜明揭示了社会现代成长与政党政治有机嵌入的历史逻辑统一、政党政治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理念相互促进的时代走向;在“独特逻辑”的意义上,中国现代化进程内蕴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取向,以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核心领导力量,以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发展有力推进经济社会历史性进步为实践形态,深刻展现了中国现代化总体进程的本质特征。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中国实践
在客观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及其制度生产导致现代阶级对立后,恩格斯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现代化造就大工业充分发展的后果“在现代世界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这一客观事实是“政党形成的基础,党派斗争的基础,因而也是全部政治史的基础”。资本主义现代化在创造前所未有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使“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与资产阶级实行经济政治统治的“集体行动”一样,无产者的“阶级行动”同样需要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组织化生存与斗争的现实诉求。正是由于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身发展与革命实践催生了社会主义政党政治活动,彻底改变了现代政治运行过程中资产阶级政党一统天下的政治力量格局,从此,在社会进化变迁不可抗拒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蓬勃发展廓清了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崭新路径,进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与实践质量。
与资本主义政党政治形成鲜明对照,社会主义政党政治是以马克思主义政党为领导核心,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指导,以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为首要目标,以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的政党政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政党政治体现为以争取国家政权和以建设新型社会制度为不同目标指向的两个发展阶段。而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则体现为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在国家制度层面和社会运行层面的系统性运作,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围绕自身发展和价值实现所形成的内外事务及其治理的统称,它涵盖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内部生活和外部活动两大领域,是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的有机统一,生动地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依托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积极引导“社会革命”与不断实现“自我革命”的互动发展。
政党政治之于现代政治所具有的历史路标、制度绩效和运行秩序等现实内涵,体现的是由历史场景与历史主题赋予的政党职能及价值实现的合法性、民主性及法治性所标注的文明尺度,反映的是政党自身、政党与政党、政党与国家、政党与社会及政党对外交往所形成的关系体系所具有的民主品质。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过程语境下,执政党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是政党政治体系中最基本的政治关系。由于政党与国家、社会关系的核心元素是党权、政权与民权,所以,政党政治关系主要是党权、政权、民权三者间的构造关系。以民权保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民主诉求,是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生命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带动党际民主、推进国家民主从而实现社会民主,是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成长机理和价值归宿。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相同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可与多种生产关系相结合,从而形成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不同的社会形态以及不同的理论与实践表达形态。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近代中国是被动卷入世界现代化浪潮的典型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是中国现代化发生的内部根源,而近代中国现代化发展逻辑的历史性转换,则促成了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中国缘起。这鲜明地表现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危机以及现代化转型,是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在中国缘起的社会根源;辛亥革命的历史成就和西式政党政治在中国的失败,是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在中国缘起的历史契机;世界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深化发展,是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在中国缘起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在中国缘起的思想条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在中国缘起的决定性因素。总体来看,兴起于中国革命与民族解放进程中的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发展,根源于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对其核心价值的现实需求,发展于其核心价值的实践表达与理论认识的动态对接,集成于新的政治形态——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
理论和实践逻辑都表明,政党政治与政党制度是政党政治科学中的不同概念。在本质属性上,前者是指由政党主导的现代政治类型,标识的是一种新型政治形态;后者则是关于这种新型政治形态中的政党地位、政党结构及政党活动规范的总称。在价值功能上,政党政治是政党制度的上位概念,回答的是政党政治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必要性、基本内容及其本质等问题;政党制度则是政党政治的下位概念,回答的是政党政治的体制、机制问题。在发生时序上,先有政党的产生和政党政治运行,后有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政党政治决定着政党制度的性质和内容。以上分析表明,以政党制度完全指代政党政治,必然遮蔽或忽视政党政治的“价值功能”,不仅约束了对既有民主实践成果的特定政治属性和价值追求的自主表达,也不利于在国际层面广泛的政治文明对话中增强自主话语的有效解释力。可见,确立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概念,是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互动中切实强化社会主义政党政治中国实践的建构力与解释力以及提升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形塑中国现代化的价值贡献
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与中国现代化相互形塑、同构共生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内在地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成长史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史。百年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通过“根本性的价值定位”、“前提性的理论引导”、“主导性的制度支撑”、“目的性的价值牵引”以及“关键性的政治保障”等政治认知体系和实践机制,将党自身与中国现代化融为一体并发挥了统领性的主导作用。
20世纪初期,由中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孕育,因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所呼唤,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郑重出场。它以最终实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特有指向昭告自身的历史使命;以特有的政治目标与活动方式改变着既有的社会政治结构;以彻底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障碍因素的特有价值为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因素;以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特有追求预示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和最活跃的因素;社会主义政党政治是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历史性推进,社会主义政党政治也将以新的内容和形式朝着高一级的发展阶段演进;社会主义政党政治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性因素。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实践形态与上层建筑的关键内容,社会主义政党政治源于最大多数人、为了最大多数人、依靠最大多数人的价值定位和道义制高点,集中标识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质量与发展方向。
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但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实践的再版;学习借鉴国外政党治国理政经验,但不是西方国家政党政治实践的翻版。在国内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国际交往进入“新全球化”条件下建设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必然面临“实行什么样的政党政治,怎样实行政党政治”的实践课题。这需要中国共产党以更加深刻的理论自觉和政治自信,对党内关系、政党关系、党政关系、党群关系和政党对外交往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形成既体现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中国发展规定性与时代进步规定性,又蕴含人类现代文明具有普遍价值特征及自主塑造未来发展大趋势的若干支撑要素。
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指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使命型政党。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以天下为先的责任担当和一切为了大多数人的价值定位,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历史过程中天然地具有全面领导的价值诉求,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性结论。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和世界上的强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主体坚强的现代标识。在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的治理体系中,中国共产党治理是其他两大治理实践的必要前提。
现代化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整体态势,并具有不同的价值指向和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以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人类文明秩序存续和文明成果叠加支持的“世界历史”演进为内在机理,以正确总结和凝聚人类共同价值的现代化实践进步为基本特征。现代化催生政党政治、政党政治主导现代化的价值通则,决定了社会主义政党政治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驱动系统;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成长水平有赖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质量,更离不开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价值引领与政治保障。
社会主义政党政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载体与实践形态,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唤起并为之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在驱动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经由“量”的扩张与“质”的跃升,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历史性推进,以生产力革命和交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由建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基础上的文明进步与“世界历史”互动规律所支配,由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所表征的现代化精髓所定义。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内在规定性是人的社会本质及其价值彰显,外在规定性是人类政治文明多样并存及其优胜劣汰。
近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性转型,内蕴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百年以来,中国现代化走过了不同历史场景,经历了各种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为救亡与革命历史洪流中的多元政治主体竞相发展、如何把握住现代化发展“中国之命运”,提供了历史检验的实践空间。无疑,这在本质上更是历史与人民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政治引导机制的重大选择过程。赫拉克利特认为,命运就是必然性。把握命运的必然性才是自由的,才能按照客观规律展开历史性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党政治与中国之命运相一致并能顺向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从历史规律意义上真实且自由地引导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领导革命胜利的实践中,这集中体现为形成了社会主义政党政治中国化的科学成果——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性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呈现出相应的价值指向和实践内容,从而构成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内在发展逻辑。中国现代化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及其为人类文明发展所提供的中国经验,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科学价值。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已经成为世界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发展的一面旗帜和走向振兴的中流砥柱,进而担负着推动“世界历史”更加有序发展的历史责任。这就要求将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未来发展置于全球史背景中加以考量,以凝练“共同价值”的价值定位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回应民族复兴与“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需求。
不言而喻,民族复兴与“世界历史”的双重背景与双重使命,内在地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这客观上要求在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坚强领导核心的同时,也必然要在政治实践逻辑的意义上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政党。这里讲的“内在决定”从应然角度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价值指向,而“客观要求”则在实然层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成长水平。面向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征程,“内在决定”与“客观要求”所蕴含的历史规定性,正在通过致力于人的彻底解放与全面发展的价值融通,统一于社会主义政党政治与中国现代化的实践创造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性贡献与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有机融合,不仅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大尺度意义上将深刻影响中国与世界的现代化总进程,而且在人类现代政治文明进步视野中将因中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开拓了现代化发展新境界而彪炳史册!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