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淼:百年大变局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思考与启示

由: 发布 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与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之间是什么关系?怎么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的发展,进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需要进行深入分析的问题。

 

一、对时代主题与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全面准确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时代与时代主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时代问题有着深刻而又系统的认识。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出发来认识时代本质的。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恩格斯还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又有着鲜明的实践性,不但对时代本质及其变迁原因有着深刻理解,而且对时代变化的特征有着正确的认识。列宁指出:“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正是针对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而造成的时代特征,列宁得出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的战略判断。战争与革命是列宁所确定的帝国主义时代的时代特征和主题。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发展了以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分析了国内的革命形势,指出:“今后革命发展的速度,也一定比过去要快得多,因为中国的和世界的局面都是临在战争和革命的新时期了。”他还鲜明地提出了时代问题或者说是时代主题概念,“今天全世界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几个大国能不能团结到底消灭法西斯。中国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中国能不能团结起来消灭日本帝国主义”。总之,只有对时代本质和时代特征作出正确认识和判断,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到多国的建立,都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时代本质和特征认识的科学性,对实践的重大指导作用。

 

二战结束以来,随着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的建立,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日益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核武器的出现使得大国之间的斗争博弈的方式多样化,基本上不采取直接军事对抗的方式,国际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20世纪80年代前后,邓小平对世界形势进行了分析与思考,认为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从而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争取和充分利用较长的和平时期,集中精力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时代特征和面临的问题,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党的十三大报告出现了“和平和发展两大主题”的提法,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提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此后,我们党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认识一直延续下来。

 

(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辩证关系

 

首先要明确的是,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或者说是世界面临的两大战略性问题,并不是说明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二战以来的世界依然处于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体系之下,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始终存在,只不过表现形式有所变化。引起时代变迁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依然存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矛盾依然存在。西方国家依然图谋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依然依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制约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因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始终面临着挑战,世界上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对此,党中央一直有着清醒地认识。1989年,邓小平指出,“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十八大以来,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今时代作出了许多重大判断,有了新的认识。2018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20208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战略判断说明百年大变局下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风险日益增多,世界上的各种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日益增多。因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

 

二、百年大变局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时代背景

 

(一)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化的结果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判断首先包含着时段的概念和内容。回望一百年前,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与震荡下,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日益激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在一百年前风云激荡的国际局势之中,列宁抓住了战略机遇,推动社会主义从理想走向现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人类的历史进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百年前人类历史经历了一次大变革,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说明当今世界又到了一个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的时期。虽然不能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略判断中的“百年”作机械的周期性理解,与一百年前作简单比较,但任何大变革时代都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的特征。此外,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经济周期性波动等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可以为我们科学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当今世界形势提供一个客观参考。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般规律,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每隔一段时间重演一次的周期性。周期性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它使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处于扩张或收缩之中,从而形成了经济周期。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特征、表现形式,以及周期的长度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经济危机和周期发生的本质性原因没有变,那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生产相对过剩。马克思、恩格斯之后,许多学者都对资本主义经济周期问题进行了研究。1925年,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了资本主义长波周期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长约50年的长期周期性波动。而长波周期中无疑包含着若干个短周期。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周期理论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西方经济始终没有走出危机的迹象,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历史上第三个长波周期的衰退期始于19141920年,其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步入一个新的长波的上升期,直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现在则处于长波周期的衰退期。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又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冲击与影响。在资本主义处于经济周期的下降期时,往往是各种经济、社会和政治矛盾的集中爆发期,全球经济社会很可能进入一个比较动荡和亟待变革的时期。总之,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到“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反映了由经济危机和经济低迷引起的世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化。

 

(二)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是两制关系“东升西降”的态势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迄今为止已有一百余年。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使人类社会从此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大时代,使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同时存在,既相互斗争、竞争,又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新局面。资本主义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因此,社会主义最终必将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尽管如此,但从资本主义国家来看,资本主义目前还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资本主义在短期内还不会灭亡。从社会主义国家来看,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大都产生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还面临着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重大任务。因此,社会主义在短期内还无法战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较长的、曲折的历史过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严重地削弱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冷战结束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表现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巨大成功,意味着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积极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成功,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万马齐喑的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彰显。”虽然“资强社弱”的总体格局还在持续,但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主要标志和依托,世界社会主义开始进入谋求振兴的上升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贡献,一方面在于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改变了全球力量格局;另一方面在于中国开辟了建设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这是百年大变局中最令世人瞩目和最具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破解了社会主义发展史、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上的历史性难题,也意味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另一种意义上的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作为唯一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取得巨大成功的现代化道路,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制度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全新选择。

 

(三)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维护旧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而进行战略调整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美国主导推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在全球建立了一种资本金融化的积累体系。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跨国资本力量控制着全球产业链,掌握着高附加值环节;另一方面,美国依靠美元霸权,大力推行经济金融化、自由化,向全世界大量发行美元和美元债券,输入世界各国的真实物质财富,由此,美国成了世界上的寄生经济体。这种资本金融化的积累模式和核心利益金融化的获取机制是极为腐朽的、不可持续的。2008年爆发的资本主义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新自由主义经济金融化的积累模式。这也使得美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恶化,并强化了其产业空心化趋势,使美国经济整体上呈现由盛转衰的变化,美国经济的全球影响力相对下降。但美国在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仍具有巨大优势,美国也在加大国内外战略调整力度,力图维持其在全球的主导地位。法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热拉尔·迪梅尼尔、多米尼克·莱维说道,“新自由主义危机是自19世纪后期以来资本主义所经历的第四次结构性危机。每次这样的震荡都会导致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并且深刻改变国际关系。当前危机标志着一种类似的变革进程已经开始。……如果这些变革在美国没有成功实现的话,那么美国国际霸权地位的衰退会是剧烈的”。不过,美国的战略调整主要还是打压其他大国,转嫁危机,让其他国家让渡更多利益,维护旧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因此,世界霸权和世界强权的衰落比平时更加容易冒险,世界秩序面临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可控性增加。

 

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在相对削弱,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却在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之际,中国迅速控制住了疫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了具体生动的体现。与之相反,一些西方国家在疫情管控中乱象百出,社会日益动荡。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增加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战略焦虑。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内部纷争加剧,但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将中国作为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却是美国统治阶层的共识。他们认为,与冷战时的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不同,中国对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秩序形成了重大挑战,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被视为对西方模式和价值观的替代。美国总统拜登在他就任以来的首次外交政策讲话中,称中国是美国“最严峻的竞争对手”,尽管他同时表示在符合美国利益的情况下也准备与中国合作。我们要看到,拜登所讲的符合“美国利益”,是指美国依旧要维持新自由主义金融化的资本积累体系,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依旧被其定位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向其输送消费品。这与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诉求相悖,这也是中美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的深层次原因。中美关系多年来的表面稳定关系将会被一种更易冲突、更不稳定的关系所替代。

 

三、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与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世界虽然进入动荡变革期,但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对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有什么影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著名学者李慎明指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国是不是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这主要取决于国际及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业已存在的客观条件,同时,还取决于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我国领导者主观指导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以来,新中国成立70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之所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取得全球瞩目的巨大成就,既有客观条件的形成与具备,更有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之所以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而不用‘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的提法,就是旨在说明最终成为事实的战略机遇期是客观自在与主观努力的高度统一,而绝不是事先就已确定的结果。”

 

因此,客观上,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不管国际局势如何变化,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全面增强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综合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时与势”,是我们应对前所未有之挑战的“定力和底气”。主观上讲,我国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这个判断的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使新时代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进一步确立。因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我们这个大党大国就会在战略机遇期有大的作为”。

 

(二)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阶段高质量发展,迎接新风险新挑战

 

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一方面说明世界和平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不断变革,才能迎接新的挑战,实现新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新自由主义金融垄断资本的积累体制,以金融化的方式放大了私人资本无止境的追求垄断利润的弊端,导致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的两极分化状况。这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导致美国逐步走向相对衰落的方向。因此,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所引起的变局并不仅仅是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和衰退,它还标志着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金融化积累体系结构性危机的开始。如果新的发展理念和制度机制无法建立,危机便不能消解,经济将走不出衰退。因此,“为了什么而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和可持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了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我们党又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对党和国家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是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三)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迎接新风险新挑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大国博弈的手段和方式日益复杂多样,特别会在一些非传统安全领域展开。新形势下我国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大,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联动效应也十分明显。比如,金融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领域,金融领域的风险点较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金融危机的外溢性凸显。一些西方国家在金融领域的政策调整形成的风险外溢效应,有可能对我国金融安全形成外部冲击。新自由主义金融化积累机制下,一些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频发金融危机,就是因为其信奉新自由主义“金融自由化”的教条,导致金融领域易受金融垄断资本的投机攻击。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金融业需要学习借鉴外国的有益经验,但必须立足国情,从我国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我国金融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不能照搬照抄。因此,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有效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风险。此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还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应对动荡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为了在错综复杂的世界体系中建立稳固的基本盘。如此,才能更好地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可持续性。

 

新自由主义金融化积累体系使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化极为严重,造成了不平等的世界体系,从而导致了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发展的持续低迷和全球性的政治经济动荡,这是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根本原因。这也预示着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体系和国际秩序面临着深度的变革、调整。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的方法在于重塑全球性的发展机制,使世界人民共同发展,共享经济全球化发展成果。中国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是习近平总书记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后,对国际局势的又一重大判断。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及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给予了充分的估计。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才能深刻认识百年大变局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统筹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用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阶段的高质量发展,增强抵御新风险新挑战的能力。此外,还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统筹发展和安全,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来源:《理论月刊》2021年第7期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