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政: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及成因分析

由: 发布 浏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引起了国外共产党的极大关注。在这些共产党中,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以下简称印共(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值得关注。其原因在于:印共(马)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里规模最大的共产党,目前党员人数超过106万;它虽是1964年从印度共产党(以下简称印共)中独立出去的,并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较大的曲折,却最终发展成为印度共产主义运动中相对而言最成功的政党;作为印度左翼民主阵线的核心力量,它曾在印度西孟加拉邦长期执政,这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是极其罕见的;印度与中国有着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印共(马)积极主张印中友好合作,也愿意为印中友好沟通交流贡献力量,对印中和平、发展与合作抱有美好愿景。研究印共(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观察印度主要左翼力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认知,丰富有关国外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知的研究,为中国共产党的党际交流工作提供信息参考。本文系统梳理了印共(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并探析了其认知形成的原因,以期推动这一研究领域继续发展。

一、印共(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是社会主义

  1992年印共(马)十四大通过的大会决议认为,正处在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99年,时任印共(马)中央政治局委员、现任印共(马)总书记西塔拉姆·亚秋里(Sitaram Yechury)在印共(马)官方刊物上发表的社论文章《中国的社会主义之路》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主张,践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合理协调市场与计划的关系;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中,生产资料公有制仍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和不平等。正是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中国走上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印共(马)党内也曾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问题产生过担忧和争论,其中最激烈的争论发生在2012年印共(马)二十大上。在此次大会上,有代表认为,中国共产党接纳私营企业主入党,放弃了反帝国主义的立场,会使党的意识形态面临巨大压力。还有代表认为,中国出现了新资本家、贫富差距和工人低工资等现象,这可能会引发“反革命”。不过,印共(马)的主流认为,尽管中国社会在某些方面尚有不足,但正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仍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此次大会最后通过的决议指出,改革开放下的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印共(马)将继续对中国巩固社会主义的行动给予声援和支持。此后印共(马)历届代表大会的决议也坚持这种观点。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领导者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首先,中国共产党重视思想理论学习和党员干部培训。玛丽亚姆·达瓦勒(Mariam Dhawale)在印共(马)党刊《人民民主》上撰文指出,中国共产党拥有先进的党员干部学习与培训机制。除了有中央党校和各级党校这样的培训机构,中国共产党还有其他培训各级干部的学院。通过专门培训机关的培养,党员和干部提高了职业素质与能力,党增强了活力,加强了团结,统一了思想,夯实了意识形态堡垒,增强了治理能力。其次,中国共产党重视创新执政方式,提高执政水平。印共(马)前中央委员贾纳尔丹·帕蒂(Janardan Pati)指出,中国共产党把追求科学与追求民主结合起来,坚持民主集中制,重视把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把党的建议通过立法转化为国家的发展计划。最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印共(马)中央委员阿伦·库玛尔(R.Arun Kumar)指出,中共十九大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加强党的建设,要求把党建成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勇于自我革命,严格遵守党纪,做到不忘初心,密切党群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库玛尔指出,1911年中国爆发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只是完成了部分革命任务,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它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最终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决定启动改革开放,随后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正是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才能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目标,实现了中国人民近2500年来对“小康”社会的美好追求。E.M.S.南布迪里巴德(E.M.S.Namboodiripad)表示,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问题,才使中国平稳地过渡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来。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亚秋里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而设计的创新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功,是因为始终强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正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府制定一系列强国战略,为中国发展指明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得以不断发展并进入新时代。印共(马)在祝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指出,在数十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成功地战胜了所有妄图破坏社会主义中国的敌人。在当下帝国主义势力试图重新控制后疫情时代的世界这一背景下,它们继续妄图遏制中国的发展,但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必将打败敌人,保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三)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人民选择的结果。亚秋里认为:“每一个共产党都应该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发展自己的运动。”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非常了不起。印共(马)前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长布伦德夫·巴塔查尔吉(Buddhadeb Bhattacharjee)认为,孤立和封闭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今天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必须根据市场条件来选择工作的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思想主张利用对外开放来发展经济,这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也符合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任务的要求,即“确保人民的经济福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印共(马)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下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生动实例。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亚秋里认为,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该理论“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也符合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所认可的论断: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生产力水平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关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印共(马)认为,在社会主义框架之内,计划和市场不应被看作是相互对立的,计划和市场都可以作为实现经济目标的手段。印共(马)十四大指出:“那种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将不复存在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市场就会存在。”亚秋里指出,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了市场与计划的关系,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的政治优势。帕蒂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的创新,实现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选票民主、协商民主相结合。库玛尔指出,中国推行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印共(马)已开始对其加以借鉴学习。中国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拥护,该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深刻认识民族问题的成果,有利于解决民族问题,巩固民族团结。南布迪里巴德认为,中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在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亚秋里也指出,中国追求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既要防止市场经济造成两极分化,又要确保劳动人民能走向共同富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并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印共(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许多成功经验对各国共产主义政党具有借鉴意义。其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彰显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预示着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美好前景,鼓舞了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力量。其二,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正在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亚秋里于2015年10月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亚洲政党国际会议时指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融合,有利于各国发挥内在的发展潜力,受到了世界绝大部分国家的关注和欢迎,将推动世界政治格局从单极向多极发展。其三,中国的发展模式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了新的参考方案。2014年9月印共(马)访华代表团指出,中国是在一个落后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在几十年时间里就取得巨大成就,走的是合作共赢与和平发展道路,而资本主义国家在其文明崛起的数百年间走的是赤裸裸地剥削和侵略他国之路。其四,“中国之治”给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智慧。印共(马)在欧洲议会左翼组织/北欧绿左组织(GUE/NGL)举办的“21世纪的中国——现在和未来”研讨会上指出,奉行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国家遭遇数次经济危机,始终难以摆脱资本主义制度的系统性矛盾,致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力下降。而社会主义中国能够在危机发生后立即实施宏观调控政策,较好地解决了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和自身内部发展问题。其五,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资本主义国家的应对和防控结果都令人失望,而中国在应对和防控疫情方面的优异表现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扩大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力。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解决一些前进中的问题

  印共(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进一步完善,这将直接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及其全球影响力。从文献梳理情况来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印共(马)二十大决议指出,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平等、失业、腐败等令人不安的问题。这些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现象可能会削弱甚至摧毁社会主义,这需要引起注意。第二,中国需要处理好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金融资本主义问题。亚秋里表示,虽然市场经济原则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但由于国际金融资本在中国的存在,金融资本帝国主义一定会寻求弱化甚至瓦解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以赚取更大利润。第三,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面临挑战。印共(马)担忧,如果上述问题没有处理好,可能会动摇公有制在中国经济制度中的主导地位,进而形成反对社会主义的力量。尽管存在以上担忧,但印共(马)相信中国最终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如亚秋里所言:“对外开放存在风险,可能会带来一些资产阶级的腐朽东西。但是这并不是背离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相信它有能力在适当的时刻采取干预和纠偏措施。”

二、影响印共(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知的因素

印共(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主要是在国际环境因素、主客观因素以及主客体的交互影响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一)国际环境因素: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整体态势

  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不能脱离这一世界政治形势的大背景。印共(马)在其二十大通过的决议《论意识形态问题》中指出:通往社会主义的进程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上升的曲折过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及其在与资本主义较量中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建立起比资本主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苏东剧变后,一大批国家的共产党丢了党旗,改了党名,失了党魂,放弃了党的事业。与这些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但经受住了苏东剧变带来的冲击,而且还在新世纪展示出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力量,扭转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被动发展局面,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风向标,引起了印共(马)的高度关注。

(二)客观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及时根据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做出正确的战略安排,从而一路披荆斩棘,胜利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了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旗帜,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其他力量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这是影响印共(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的关键因素之一。库玛尔指出,中国从一个落后国家发展为社会主义国家,除了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还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21世纪前20年的历史表明,全球资本主义仍没有能力摆脱自身的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情况尤其如此。在全球经济已经放缓并走向衰退时,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得摇摇欲坠的全球经济再次遭受重创。面对这一状况,金融帝国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无法提供任何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中国却一枝独秀。面对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资本主义世界陷入持续的混乱和颓势,暴露出“灾难资本主义”的病态。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无论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还是在其他领域,都表现极为亮眼,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和制度优势,这深刻地影响了印共(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

(三)印共(马)自身的主观因素

  1.政党特质影响其认知的形成

  印共(马)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该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印度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1964年印共(马)七大上正式创立了具有印度特色的“人民民主革命”理论。该理论主张“既不复制苏联模式,也不复制中国模式”,而是采取“和平过渡”与“利用议会通往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的新共产主义运动战略。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印共(马)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民民主革命”理论。该理论的发展过程是其借鉴学习他国经验以及总结自身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过程,是其了解与反思社会主义历史和现状的过程,也是其认识他国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思想基础。

  印共(马)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除了重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和文献之外,该党还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最新发展动态,经常在其官方网站转载中国历届领导人和著名专家学者的最新理论成果,并组织研讨会,在党报中及时对这些理论成果展开评论,以期能借鉴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巴塔查尔吉表示:“世界在变化,我们也在改变。看看中国。……我们也要从海外的经验中学习。”作为总书记的亚秋里熟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的理论著作,这为印共(马)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大政方针提供了认识基础。

  印共(马)是重视实践与实事求是的政党。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并不只是停留在文本和理论分析上,还特别注重对中国进行实地考察,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十年来,印共(马)干部考察团频频来华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印共(马)能够更加直观、立体、全方位地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如一位来华参加考察的印共(马)干部代表团成员所言:“我们的中国之行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们见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发展成就,让我们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

  2.自身的成功经验是其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参考

  第一,苏东剧变对印共(马)造成了巨大冲击,党内一度出现了某些思想混乱,但该党最终抵抗住了冲击,根本原因在于其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中国不但经受住了苏东剧变带来的负面冲击,并且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和突破,这必然引起了印共(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注,并给予了积极评价。

  第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坚持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列宁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体现,印共(马)的“人民民主革命”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印度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开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能够让印共(马)形成共情性认知。

  第三,印共(马)为了在其执政的地方邦实现农民当家作主,实行了土地改革,并用村务委员会的制度性权力取代了旧式地主家族的权力,推行“人民计划”,最终形成了“具有更广泛社会基础的制度化政治”亚秋里表示,中国在土地改革和推动基层民主等方面的做法非常成功,印共(马)已在执政多年的几个地方邦开始尝试借鉴相关经验。

  第四,印共(马)重视党的建设以及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印度的种姓冲突十分突出,但在印共(马)执政的邦,尤其是西孟加拉邦,宗教和种姓冲突极少,这源于印共(马)的相关工作。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色和担当,赢得了印共(马)的赞赏和肯定。

  3.印共(马)自身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出现的问题触发了自我反思

  第一,印共(马)对世界社会主义形势的判断曾经带有“左”的色彩。甚至到了1990年,印共(马)仍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将马上彻底崩溃,“社会主义在全世界会立即取得胜利”。苏东剧变后,印共(马)对过去一些错误认识进行了反思和修正,逐渐形成了新的认识。第二,印共(马)的政治影响力起伏波动很大。即使在其具有高度影响力的地方邦,它也有可能在选举方面遭遇“滑铁卢”,这说明该党未能完全融入议会民主框架下的选举政治,也缺乏管理代议制机构的理论和策略。该党曾在西孟加拉邦、特里普拉邦和喀拉拉邦长期执政,但在2011年的选举中失去了连续执政34年之久的西孟加拉邦,在2018年的选举中又丢了连续执政25年的特里普拉邦。在2021年西孟加拉邦的邦议会选举中,印共(马)赢得的席位数为0,以致于印度媒体分析,这是不是代表“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的道路走到了尽头”。第三,印共(马)的政治影响力分布严重失衡,该党只在印度少数几个地方邦具有影响力。第四,印共(马)部分党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党组织对其成员缺乏足够的凝聚力。一些党员纪律涣散,党组织活动的出席率很低,甚至经常不足50%;一些党员脱离群众,导致党的群众工作出现一些失误;党制定的政策经常得不到认真贯彻,缺乏严格的问责制。第五,1990年代以来,党内新的宗派主义和分裂主义愈演愈烈。第六,存在党的宣传阵地失守与宣传机构遭到削弱的趋势。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极其艰巨,没有可以照抄照搬的指南和模板,但它可以借鉴吸收历史上的经验或教训,以推动自身的发展。印共(马)面对上述失误、问题和困境,积极进行自我反思,并注重从中国共产党及其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汲取有益成分。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纠正了“左”的错误,解放思想,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议会选举的惨败,很大原因是因为其失去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群众希望印共(马)采取更加紧密联系群众的路线和方针,但是印共(马)对西孟加拉邦的失利缺乏明确的反省与调整,并最终引发该党在西孟加拉邦接连失利,一蹶不振。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勇于自我革命,推进自身建设永不停步,永葆先进性,从而成为驾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艘巨轮的总舵手,使这艘巨轮成功冲破一次又一次的巨浪险阻,始终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与印共(马)面临党的思想舆论阵地遭到削弱的境地相比,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党内外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现代传媒科技的更新与应用,积极发挥其宣传作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把握话语权,统一思想,凝聚人心。诸多方面的对比引起了印共(马)的反思,甚至促使其向中国共产党学习,这一反思和学习的过程自然加深了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

(四)认知主客体间的交互影响:党际交流

  印共(马)在建党初期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着良好的党际关系。后来,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同印共(马)的关系出现曲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党与党之间要建立新型的关系”,深化了对党际交流的认识,转变与创新了党际交流的理念。1981年10月,时任印共(马)总书记哈·辛·苏吉特(Harkishan Singh Surjeet)率代表团访问北京,同中共领导人互相交换了看法,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1983年4月,印共(马)代表团再次访问中国,并恢复了同中国共产党中断了16年的正常关系。此后,两党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关系日益密切。

  良好的党际交流环境和机制影响着印共(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连续出席了印共(马)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等重要会议。近年来,印共(马)与中国共产党互访频繁,增进了互信与互动。印共(马)表示,愿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印中两国关系向前发展,认为这符合印度的国家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此外,双方积极举办和参与相关理论研讨会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全球政党大会)、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讨会以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为党际交流与合作开辟了良好的渠道。亚秋里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规模如此盛大的政党对话会为加深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提供了重要契机。

三、结语

  印共(马)正确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前进方向,肯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新和发展,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性作用,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和意义给予积极解读。这些观点和立场说明,印共(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是较为客观和深刻的。当然,中印两国作为亚洲两个实行根本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社会结构、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存在显著差异,两国共产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大相径庭。这些现实因素决定了两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困难迥异,坚持的政治发展理念存在差异,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不同。这些因素自然会影响到印共(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总之,我们应该坚持以唯物史观来对印共(马)的这些认知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

 

  (作者:张清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孙子怡(通讯作者),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发展模式研究”(08JJD710019)、教育部当代社会主义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外共产党适应性变革与社会主义道路新探索研究”(16JJD710010)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