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华:新时代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的理论思考与行动指南

由: 发布 浏览:

40余年的改革开放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40余年的改革开放史同样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和发展的清晰脉络,而三卷的各个专题都包含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还分别独立设置了“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的专题。全面深化改革,是就其对象的广泛性、性质的深刻性、效应的长远性而言的。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既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政治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新时代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越到深处,越要担当作为、蹄疾步稳、奋勇前进,不能有任何停一停、歇一歇的懈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新时代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的理论思考与行动指南,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旨在使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就世界范围而言,如果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算起,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只有100余年的历史。就我国而言,如果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算起,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只有70余年的历史。辩证地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各项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越复杂,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改革,在理论上不断突破、不断创新。

改革开放同样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改革开放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历史地看,改革往往是按照从易到难的路径推进的,越往后,就越要有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催生的,又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的。同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也只能用进一步推进深化改革开放的办法加以解决。我们要有确保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继续前行的本领和把握,即“不领错路”的本领和“一定成功”的把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党的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这是因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抓住了全党全社会最关心的现实问题。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4年通过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则对未来7年的改革实施工作作出了整体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把2014年作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必须勇于自我革命,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真枪真刀推进改革,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发挥好改革先导性作用;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守初心、担使命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推进重大全局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改革进行到今天,继续推进改革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改革的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民心基础更加坚实,我们正处于中国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但是,我国改革发展形势也处于深刻变化之中,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这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使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既是现实诉求,也是宝贵经验。

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首先要强化问题意识、问题思维,提高改革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续推进改革,要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点难点问题上来,把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集中力量打一系列攻坚战,激发制度活力,巩固和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取得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扎扎实实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实现新突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逻辑一脉相承、理论逻辑相互支撑、实践逻辑环环相扣,目标指向一以贯之,重大部署接续递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从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到推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这是党治国理政的新的主动和自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勾勒出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从而确立了新时代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就的新逻辑、新起点。

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关键一招

共产党人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从而把自己事业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起来的典范。1893年10月,恩格斯在《致奥古斯特·倍倍尔》这封信中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特别是在当前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它的一切要求都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正是这种经济发展的政治表现的话,那就更是如此。”20145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曾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就是这样的政党、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他阐述了一系列具有严密逻辑关系的重要论断,并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作为自己的神圣誓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等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我们改革开放的目的,也聚焦于此。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既是很宏伟的,也是很朴素的。与之相适应,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全面部署。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既要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的: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斗目标的具体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连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既强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又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新时代,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其侧重点不同,但其指向是完全一致的。要实现这样的奋斗目标,最根本、最紧迫、最现实的任务,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三者既是改革的目的,也是改革的条件。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又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汹涌也不行,必须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强调,全面深化包括党和国家机构在内的改革,就是“立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就是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提供不竭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并提出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创造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提出致力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我们思考问题、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是两个大局: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正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变局出现了加速演进的态势,因此,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迫在眉睫,且需要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从国内来看,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广阔的内需潜力、完备的产业配套条件以及充足的政策空间,既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又能带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因此,实现“双循环”的主要动能,最重要的是更加主动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保持定力,苦练内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使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其根本途径就是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补齐扩大内需的短板,破除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的障碍,破解企业融资难题,降低商品物流过高成本,深化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改革。

完成非凡之事业,要有非凡之精神,更要有非凡之行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咬定奋斗目标不放松,从战略高度谋划“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危机中育先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关键一招。

三、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旨在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既反复强调“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同时又反复强调要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根本性问题就是道路问题,颠覆性错误就是方向性错误。习近平总书记还反复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这就告诫我们要走改革开放的新途,要走高举旗帜的正道。改革开放就包括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毛泽东的论断:“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中第一个专题的论题分别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和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他在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并着重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全面深化改革,则是改革开放的继续、拓展和深化,是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集中体现。

40余年来,从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之问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改革开放是持续推进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的广度、力度和深度压茬拓展,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多点突破、以点带面,向中心聚焦、向深处发力,不断培育改革开放新动能,为改革开放注入新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彰显了显著优势。

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同样是持续攻坚的工作,既要谋定后动、蹄疾步稳,又要厚积薄发、实现新突破。全面深化改革如火如荼,我们要更加注重实践探索,继续鼓励大胆地闯、大胆地试,通过实践探索把握更多真知和规律,增强对改革开放的全局掌控力和系统运筹力。同时,更加注重对改革开放的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将具体实践探索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通盘考虑,增强实践探索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引向深入,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篇章,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愈行愈远。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寻路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鲁迅先生的话:“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寻路”就是对规律的揭示和把握。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进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旨在使我们在新时代所擘划的各项部署、各方面工作更符合客观规律、科学规律的要求,从而不断提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这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都是十分重大而深远的。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之间的渊源关系的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把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概括为六个时间段,即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500余年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170余年、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所取得的最新、最伟大的成就。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同时意味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时间段的开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崭新的坐标。

基于整体性发展的维度,我们把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大体上概括为三个大的阶段,即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制度、从一国到多国。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特别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启和推进,人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已从初步探索改革进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从而使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了更新、更大的自觉和主动。

关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早在1880年,恩格斯把《反杜林论》中的“概论”和第三篇的第一章、第二章改编为一篇新文章,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精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最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关于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制度的发展。1847年6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和18482月《共产党宣言》的问世、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性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其间,1871318日爆发了巴黎公社革命,328日建立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巴黎公社。

关于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先是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多国时期,后又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多国时期。在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苏维埃俄国之外建立了4个无产阶级政权,即存在了不到100天的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存在了133天的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存在了23天的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存在了14天的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在20世纪的第三个十年的1923年,德国、保加利亚、波兰等国在共产党领导下相继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工农政权,但它们同样在资产阶级残酷镇压下遭到失败。这一时期,只有1924年成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存续下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欧亚美14个国家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加上苏联和蒙古,共有16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关于社会主义从初步探索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列宁把建设社会主义比作攀登一座崎岖险阻、未经勘察、人迹罕至的高山。恩格斯曾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刻指出:“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改革历程。其间,既有过从初步探索改革到难以为继的夭折历程,如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五六十年代尤其令世人瞩目的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改革;也有过从初步探索改革到剧变、解体的迷向、改向的逆转历程,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更有从初步探索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负重奋进,如从1978年开始的中国40余年的改革开放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革新和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改革开放推进到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并提出将改革进行到底,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我们要“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就此而论,社会主义从初步探索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既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态势,也是中国共产党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贡献。

知其事,度其时。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法是,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一日之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更不是一日之功。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任重而道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生动记录,是我们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的最新教材和重要法宝,是我们在新时代必须高举的伟大思想旗帜、必须遵循的科学行动指南。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8